岐山臊子面技艺进课堂,万名中小学生劳动课学做非遗美食
近年来,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劳动教育,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近日,岐山臊子面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走进课堂,万名中小学生通过劳动课亲身体验制作过程,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。
岐山臊子面,又称陕西臊子面,是陕西省岐山县的传统特色美食,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口感而闻名。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岐山县教育部门联合当地餐饮企业,将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引入劳动课堂。
在课堂上,学生们首先学习了岐山臊子面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。随后,在老师的指导下,学生们亲自动手,从选材、切肉、炒制、拌面、调味等环节,一步步体验制作过程。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,但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耐心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做岐山臊子面,感觉特别有成就感。”一名参与制作的学生兴奋地说。在制作过程中,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美食,还了解了食品安全、营养搭配等方面的知识。
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进课堂,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美食的魅力,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。在劳动课中,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,共同完成一道美食的制作。这种合作精神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此外,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进课堂,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通过亲身体验制作过程,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增强了文化自信。同时,这也为传承和发扬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奠定了基础。
据了解,此次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进课堂活动,共有万名中小学生参与。学生们纷纷表示,通过这次劳动课,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美食,还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家长们也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这样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。
总之,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艺进课堂,不仅为万名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、体验的机会,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。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,将有更多类似的活动开展,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。